发布时间:2025-10-15 18:09:01    次浏览
冬季去瑞典旅行,你就绕不开基律纳这座极北的小城。它有多靠北?这么说吧,漠河是中国最北的城市,距离北极圈尚有1500公里。而基律纳,过了北极圈还要再往北近200公里……极北之地,可见一斑! 每年6月份,基律纳的太阳昼夜长在,游人纷至沓来,竞相看奇妙的“半夜太阳”;冬季这里白雪皑皑,极光绽放,同样令人向往。冬季下午三点高悬的月亮▼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基律纳成为瑞典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每年接待的游客超过了当地居民的十倍!为此,这个人口只有不到五万的城市还“兴建”了一座机场——尽管可能是你见过的最mini的民航机场。每天只有一个航班(连雪都不清干净的嘛!)▼ 像个小超市一般的机场候机室▼ 除了观赏极光外,狗拉雪橇,雪地摩托,萨米人(极地原住民)放鹿、套鹿等也是当地最常见的旅游项目,而闻名于世的冰旅馆(点我回顾),也坐落在基律纳附近的一个小镇上。 那么好端端的一个旅游城市,为什么要被整体拆迁呢?原来,除了旅游,基律纳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矿山之城!事实上,基律纳这座城市历史并不久远,120年前,这里还是萨米人放鹿的牧场。直到19世纪末,这里发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铁矿! 由于采矿业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自全国各地的采矿工人纷至沓来,在这里工作定居,铁矿公司也开始陆续兴建员工宿舍,城市的雏形便形成了。一个多世纪之后,矿产业依旧是这里的第一大行业,当地49%的男性从事着这项收入优厚的工作。 基律纳的铁矿是令全世界艳羡的,除了巨大的储量,其纯度之高也堪称举世无双:一般的铁矿石含铁量在30%—40%之间,但基律纳的铁矿含铁量高达70%!这让中国这样的“钢铁大户”口水流一地啊……而高质量的铁矿通过铁路源源不断的运往挪威的港口,通过船只运到了包括中国连云港在内的世界各地。 然而经过100多年持续的开采,问题终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基律纳的地下已经基本被挖空,最深处已经开采到了地下2000多米,整个城市面临塌陷的危险!要城市还是要铁矿?这对于基律纳人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个选择题:正是由于铁矿,才有了这座城市,铁矿与当地人息息相关,关闭铁矿保留城市好像重来就不是一个选项,哪怕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另一个支柱产业。 央视纪录片《北极!北极!》片段遇到的拆迁阻力尽管看上去并不大,但在感情上,对于已经在这里生活好好几代的人们来说,还是难以割裂的。想当年中国三峡移民的时候,许多故土难离的老人在搬迁日期前开始不吃不喝,然后要求儿女将自己葬在175线以上(三峡蓄水的最高水位线)。以至于在很多地方的巨大的“175米”石碑周围,都看到簇拥着大量的新坟。 依靠雄厚的资金和现代化的生产力,可以很轻松的将人们搬离家园,但是你不能将他们和从前这些地点联结的记忆和认同感一同搬离。当然基律纳人面对的迁移局面还不至于如此令人如此断魂,由矿业公司出资建设的新城距离老城九公里左右,居民们将会获得一笔可观的搬迁费用,用于在新城购买相同甚至更大面积的房子。 具体负责统筹业务的建筑事务所也是经过多方竞标之中脱颖而出,给出的迁移方案也充分考量了居民的情感因素,该方案还曾到2014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都很明白,最大的挑战不是设计创造一个现代化的有吸引力的新城,而是如何减少新居民在搬迁之后产生与过去割裂的状态。 上图是一位基律纳当地人,他们家族在1933年的时候就创立了一家服装店,一直营业至今,门口的招牌在这座小城中早已尽人皆知。虽然房子会被推平,但这块招牌将被转移走,重新悬挂在新城的街角。 对于那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施工方会将它们整体“打包”移走。例如基律纳大教堂,这座纯木质结构的大型建筑,在2001年被评为瑞典最美建筑。所有的一梁一柱都被被标记,然后科学拆解,运到新城之后重新组装起来。 同样获此待遇的还有市政大楼旁的钟楼,建于上世纪60年代。 当然,新城的建设绝不仅仅是对老城的复制这么简单,因为老城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摊大饼式的布局,使得城市没有一个核心的中央区域,而新城市必须是一个可以脱离单一依靠矿藏资源而独立发展的更高密度、更具活力的,同时也是更包容、经济更具多样性的城市。 规划中新城的CBD▲ 规划的购物中心右边的就是原来的钟楼▲基律纳的搬迁工程从10年前就开始规划,明后年开始新城将进入施工,居民也将步入实质的搬迁阶段。而整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到2050年!当然不管搬迁工作做的如何细致、周全,许多人依旧会割舍不断那份感情。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一群中年妇女时,她们一下子就激起了她们对过往的回忆,不仅仅包括曾经的、被采矿业拆除的城市老建筑,甚至还有一名妇女谈到了她初吻发生地的那张长椅……总之,要看完完整整的基律纳老城,今年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参考资料:《北极!北极!》央视纪录片《This is Kiruna- How to Move a City》Sweden Sverige《如何看待三峡工程导致的大量移民现象?》高嵩